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政府信息公开
  • 索 引 号: FZ00122-0900-2017-00012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关: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 成文日期:2017-07-06
  • 标    题: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171007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字号: 榕海渔〔2017〕329号
  • 发布日期:2017-07-06
  • 有 效 性: 有效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171007号提案的答复
榕海渔〔2017〕329号
来源: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时间:2017-07-06 00:00

 

九三学社福州市委员会:

《以科技兴海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福州海洋经济的建议》(17100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上福州”战略嘱托,我市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区位特色优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兴海规划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创建多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兴海新模式,大力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福州海洋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已入选“十三五”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一、抓住“海上福州”发展新机遇,充分吸纳政策扶持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政府一系列扶持远洋渔业发展新政策,在2012年海上福州配套政策的基础上,编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十条措施》,推动远洋渔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市列入国家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渔船144艘,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约5.77亿元。2016年,福州市财政安排远洋渔业专项资金4100万元,2017年福州市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扶持远洋渔业发展。2016年底全市远洋渔业企业达18家,远洋渔船投产规模达361艘,在东盟、非洲国家等地建立了5个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和5个境外水产养殖基地。2016年全市远洋渔业产量17.52万吨,产值17.68亿元,分别占福建省60%和69%。

“十三五”时期是中央支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市抓住“海洋强国战略”、“海西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上福州”,打造海洋经济强市。根据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的申报通知要求,从本地及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区位、产业、资源和政策等比较优势,选择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征集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类项目24个,编制了《“十三五”福州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总体实施方案》。20169月,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批复我市为首批全国8个“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之一, 18个项目被评审通过纳入“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项目库。

二、加快高新技术转化,探索福州海洋产业发展新引擎

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增加值年递增18.53%,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6.4%上升到2015年的19.7%2016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3425亿元,比增17%;海洋经济增加值1375亿元,比增17%,占全市GDP22.7%。主要做法:一是以“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为平台,积极引导涉海企业与有关高校、科研部门对接,共同实施高新技术转化。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创投基金注入科技型企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高效率的投入新机制。二是以涉海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充分利用省会中心城市的优势,培养、引进涉海人才,建立产学研对接的长效机制,推动涉海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培养高技术海洋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三是以高校科研院所为重点,加强福州市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及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鼓励海洋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充分专业孵化器功能,集聚产业科技资源,促进高新技术转化。

三、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新动力

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任务,加快推进全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实效。2016年,在全国设区市率先出台了《福州市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为海岛开发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福州市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划》、《福州市海啸灾害应急预案》等出台,完成了我市海洋生态红线划定、落图和管控措施的制定工作,初步构建起新型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海洋科技成果应用领域,我市利用海洋科技集成技术有序推进了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建设,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但在人才、资金、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新动力顺应了海洋科技发展大势,也符合我市推动科技成果应用的需要。下一步,我市将在强化海洋管理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方面具体谋划。一是加快海洋生态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及处置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动邻近海域典型生态灾害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建立和完善入海河流、重点养殖区在线监测与常规监测综合评价及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推动海域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修复等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海水标准化健康养殖协同发展。

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形成开放共享发展新局面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开拓开放共享发展新局面”是《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年~2020年)》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部署与要求设置的重点任务之一,以“全球布局,技术先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海洋产业国际合作新机制。今年的渔业周?渔博会在制定方案及策划实施中,更加注重展会的市场化、品牌化、专业化运营,着力拓展经贸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发展等功能,并成功引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的亚太水产养殖展及系列论坛活动同期举办。展会期间,举行以“加强渔业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全球渔业交流合作会议,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渔业部门官员、驻华使领馆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160多人参加会议,共谋全球渔业合作发展,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互利共赢。

我市提出将立足福州优势特色,着重发展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9年,实现海洋生物产业产值150亿元,海洋高端装备产业产值55亿元,年均增速均达13%。在海洋生物产业方面,我市将重点建设海洋生物高值化高质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技术创新平台,实现海洋绿色生物制造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与产业化突破。在海洋高端装备方面,我市将重点开发新型海洋水产品加工设备和互联网+智能化服务系统,为全市海洋水产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支撑;推进长效环保防腐海洋专用材料、海水淡化核心材料和关键装备的研发,提升国产高端设备配套材料产品层次;建设海工配套装备、监测观测装备公共创新平台,打造智慧型生态海洋;构建创新园区,发展海洋装备产业集群,促进海洋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我市先后与日本长崎市、阿根廷里奥加耶戈斯市、澳大利亚霍巴特市、肯尼亚蒙巴萨郡等地建立了渔业合作关系。

最后,衷心感谢九三学社福州市委对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望今后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领导署名:林海华

联 系 人:陈学崇

联系电话:0591-83338526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1776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